《前線》刊發(fā)清華學子在英調(diào)研見聞:“啟迪實踐”讓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理念被理解銘記打印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16來源:《前線》客戶端
1月15日,北京市委《前線》客戶端刊發(fā)清華大學學子何沂軒在英國期間的實踐調(diào)研文章。
其中,在“身份”篇章,作者寫道:“作為國際新聞傳播專業(yè)的學生,我對這句話十分熟悉,但也深知在海外傳播中國聲音的困難。盡管此前學習了許多國際傳播理論,但總感覺理論與實踐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。這一次,通過實地走訪英國的媒體與企業(yè),在與當?shù)孛癖?、學者的交流過程中,我對‘講好中國故事’有了新的理解?!?/p>
“在劍橋啟迪科技園,我們本期待了解中國在海外的企業(yè)如何能更好代表國家形象,然而座談交流后,才意識到并不是所有場合都需要刻意強調(diào)國家身份。當中國企業(yè)帶給當?shù)亟?jīng)濟發(fā)展和就業(yè)機會時,自然會有人愿意了解企業(yè)背后的故事,通過踏踏實實做事,‘人類命運共同體’的理念會被更多人理解、銘記?!保ㄔ母胶螅?/p>
原標題:《“講好中國故事”的另一種可能》
作者:何沂軒(清華大學)
來源:《前線》客戶端 責任編輯:馬春梅
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,在飛機即將抵達倫敦時,我朝舷窗向外眺望,蔚藍的英吉利海峽盡頭即是大不列顛島。蜿蜒的泰晤士河映入眼簾,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,鱗次櫛比的高樓與錯落有致的平房交相呼應。一望無際的青翠草坪深處,點綴著一座精致的米黃色城堡,定睛一看,即是出現(xiàn)在中學英語課本和電視新聞中的溫莎城堡。
印記
在英國,中國印記之多超乎想象:倫敦街頭隨處可見的中國餐廳與超市,劍橋河畔篆刻著徐志摩詩歌的石碑,大英博物館的晚清特展與眾多跨越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藏品,泰特現(xiàn)代藝術博物館里引人入勝的中國現(xiàn)當代藝術……
大英博物館正在舉行的晚清特展
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,參贊為我們生動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,77年前,舟山漁民拼死救出了“里斯本丸號”上的384名英國人。如今,這一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,獲救英國人的家屬依舊與中國保持著聯(lián)系。倫敦國王學院的Kerry Brown教授對中英兩國交往的歷史如數(shù)家珍,他相信能夠通過歷史的視角促進中英兩國人民間的互信。
在劍橋,我們開展了街頭采訪,了解英國人民對中國的認知,并邀請他們用畫筆在T恤上描繪出對中國的印象。熊貓、長城、漢字、上海的摩天大樓、西安的兵馬俑……一些曾前往中國旅游的英國人表示,中國充滿“奇跡”與“壯麗”,留給他們無數(shù)驚訝與難忘的回憶。
在劍橋街頭對當?shù)厝诉M行采訪
身份
我們實踐調(diào)研的主題是“講好中國故事”,作為國際新聞傳播專業(yè)的學生,我對這句話十分熟悉,但也深知在海外傳播中國聲音的困難。盡管此前學習了許多國際傳播理論,但總感覺理論與實踐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。這一次,通過實地走訪英國的媒體與企業(yè),在與當?shù)孛癖?、學者的交流過程中,我對“講好中國故事”有了新的理解。
在劍橋啟迪科技園,我們本期待了解中國在海外的企業(yè)如何能更好代表國家形象,然而座談交流后,才意識到并不是所有場合都需要刻意強調(diào)國家身份。當中國企業(yè)帶給當?shù)亟?jīng)濟發(fā)展和就業(yè)機會時,自然會有人愿意了解企業(yè)背后的故事,通過踏踏實實做事,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的理念會被更多人理解、銘記。
在英中協(xié)會與負責人討論中國文化的吸引力時,大家聊到了韓國流行文化在歐美的盛行,這讓我們思考,能否將文化與商業(yè)更好地融合。面對英國學習中文人數(shù)減少的狀況,我們也許可以用不一樣的思路進行推廣,比如“中文,一門很容易說不好的語言”。
視角
在日常生活中,不難見到西方媒體批評甚至“抹黑”中國的報道,導致我們對西方媒體產(chǎn)生反感。在對話交流此問題時,英國學者表示,這一問題的根源是中西方媒體聚焦的職責不同。西方媒體更注重監(jiān)督和批評,其批評本國政府的力度遠遠大于“抹黑”其他國家,從而推動公民和政府對于各類社會問題的關注。因而,理解雙方媒體與政治體系的差異,有助于我們更加客觀公正地看待世界。正如鳳凰衛(wèi)視駐英國站記者所說,當代青年需要多閱讀經(jīng)典,通過了解不同的文明和歷史,才能真正理解如今各國間存在的差異。當我們談論該如何“講好中國故事”時,也需要破除偏見,通過真誠的交流,還原世界的樣貌。
參訪鳳凰衛(wèi)視駐英國站
親歷
與熱愛中國的希臘餐廳的老板合影
回想起在英國實踐調(diào)研的這10天,一些畫面令我難以忘卻:在英國的第一頓晚飯,希臘餐廳的老板帶著親切的笑容,跟我們學習中文里的“友誼地久天長”;在英國的第一個早晨,我們踏出地鐵站時,第一眼看到的是沐浴在晨光中閃爍著金光的大本鐘;在訪問英國下議院途中,我們穿著正裝走在街頭,與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一同前行,仿佛已經(jīng)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。
夕陽下的泰晤士河
感知不同文明的景色與建筑、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、遇見形形色色的人,“行萬里路”探索世界的意義正在于此。曾經(jīng)我對英國總帶有一些刻板印象:陰冷的天氣、高冷的人們、單調(diào)的食物……如今,我腦海里的英國更加真實立體:盡管有時天氣變幻莫測,但陽光燦爛時,一切都生機勃勃;盡管有時難以與英國人攀談,但敞開心扉后,也會歡聲笑語;盡管吃兩次炸魚薯條就會厭膩,但還是會回味多元文化帶來的各國菜肴。
實踐結束了,我們心中的英國印象不再是單調(diào)刻板的,而是帶著路人迎面走來的氣味、大本鐘每半點敲響的聲音、莎士比亞戲劇的畫面、清涼河水的觸感和多元食物的味道。
“講好中國故事”,要塑造中國真實的形象,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前往,漫步于繁華都市的大街小巷,跨越歷史的長河見證中華文明的燦爛,行走在田野鄉(xiāng)村,感受鄉(xiāng)村振興的日新月異……這些親身的體驗會成為分享給親朋好友的一段故事,寫在記事本和博客上的隨筆,被更多的人聽見和看見。